《國家地理》雜志總編輯單之薔曾對青海有過精彩的總結:來青海,就等于同時去了一趟內蒙古、新疆和西藏。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青海既有內蒙古大草原的廣闊,又有新疆沙漠的荒蕪,還有西藏雪山的冷峻。實際上,青海的地質地貌遠比這些復雜,還有大片的戈壁、濕地以及江源,這是其他省份所無法比擬的。
毫無疑問,青海最顯性的特征還是大草原,玉樹有巴塘草原,海北有金銀灘草原,祁連大草原還獲評中國最美四大草原之一。
青海草原的美在于其粗獷豪放,在于點綴其間的黑黑的牦牛和潔白的藏系羊,無不彰顯著青海力量。然而,青海草原也曾一度陷入沙化的困境。因全球氣候變暖,加之過度放牧,草場嚴重退化,以及生物鏈的薄弱,導致各草場老鼠泛濫,遭到肆意破壞的草場演變成黑土灘,出現沙化的前兆。
為此,國家啟動兩期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其中黑土灘治理被列為重頭戲。
在青海大草原工作35年的馬玉壽,是青海畜牧學院的博士生導師,至今在青海藏區黑土灘上種草已有25年的時間,他由此也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種草博士”。
黑土灘猶如潰爛的瘡口,在美麗的草原上蔓延,要治理黑土灘,就要種草。要想讓黑土灘長出草,關鍵是要有適宜的優良草種。為此,馬玉壽從內蒙古等地引進了不少優良草種,但這些外來草種在高寒的三江源地區發不出芽來。于是馬玉壽調整思路,從當地選育草種。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從當地選育出的披堿草、中華羊茅等一批牧草草種開始在黑土灘上生根發芽,同時他還研究出了多種牧草混播技術。通過多年來的大力整治,青海各地的黑土灘終于煥發出生機。僅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依托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退牧還草、黑土灘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就累計治理黑土灘5.3萬公頃,封山育林1.1萬公頃,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3萬公頃。
為配合以人工種草為主的黑土灘治理,青海省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草原滅鼠、網圍欄建設、禁牧減畜等項目隨之跟進。天然林保育、沙漠化防治、人工增雨等項目也同期進行。同時,逐步取消對三江源地區的GDP績效考核,對發生重大生態環境破壞和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地區和單位責任人實行“一票否決”;將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國土納入工業禁止開發區域。如今,青海三江源區的草原上再次開滿野花,青草的味道沁人心脾,草原上的昆蟲也開始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草原的滿眼綠意,又是青海林業發展的協奏曲。
青海雖是茫茫雪域,但不缺少森林樹木,連綿起伏的祁連山上到處郁郁蔥蔥,甚至還有著“祁連圓柏”“青海云杉”等獨有樹種,門源仙米林場、互助北山林場、澤庫麥秀林場、循化孟達林場、果洛瑪可河林場等,猶如一道道綠色屏障,既阻擋了寒潮向草場的入侵,也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庇護所。而這些莽莽森林里,就隱藏著靈芝、羊肚菌等珍稀美味。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形狀如羊肚而得名,被譽為“菌中之王”,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
青海是野生羊肚菌的分布區之一。多年前,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率先攻克羊肚菌人工種植難題,讓高原羊肚菌撐起了牧民的“致富傘”。
在班瑪縣海拔3500米以上實現羊肚菌人工栽培,這在全國也是首次實現。班瑪縣屬于三江源保護核心區,也是長江上游的主要水源地,境內瑪可河林區是青海省面積最大的林場和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林、天然原始林區。如今,“十畝羊肚菌”“百畝蔬菜”“千畝青稞”“萬畝大黃”讓班瑪縣林下經濟活了起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兩年來,羊肚菌種植遍及青海各地,西寧湟中、西寧大通、海東互助、海南貴德等地陸續建起羊肚菌種植基地,助力青海走出一條綠色農業發展新路。